科技养虾绘就新“丰”景,临平区规模化陆基圆桶养虾场产销两旺 科技苑养龙虾

近日,临平区运河街道杭信村文松家庭农场养殖的首批青虾迎来销售旺季。

文松家庭农场是全市首家规模化陆基圆桶养虾场,15亩的养殖大棚里,34个陆基圆桶养殖池整齐排列,负责人宋林根正在调制饲料。“这个桶直径8米,高度一米五,主要养的是青虾。目前一个圆桶的产量能达到80到100斤左右,相当于一分土地能达到外塘一亩地的产量。”宋林根介绍道。

高产的关键影响是水和草,圆桶养殖可以更精准地把控水质和水草情形。外部水源经严格的水处理后,有效地隔绝了致病弧菌、孢子虫等,进步虾的成活率。农场里还配备了专门的污水处理设备和循环过滤体系,让养殖更生态、更绿色。“圆桶里的水质调节起来特别快,水草生长速度也快,供氧更充足,因此养殖密度才能高。一般半个月换三分其中一个的水,污水经过微滤机排污,大部分还可以重新回流到养殖池里,循环利用,产生的污水较少,养殖经过更绿色环保。以前养殖100亩青虾要三个人管理,现在一个人就够了。”宋林根表示,圆桶养殖在降本增效上有奇效。

2025年1月,15亩养殖大棚正式投产。经过近半年的试养,眼下,农场平均每天销售500斤青虾,最多时一天可卖上千斤。为进一步提升“桶均效益”,宋林根目前正专注于圆桶虾苗的培育职业:“这个圆桶还可以繁育青虾苗,可进一步提升产量。像我5月卖出去一批中虾,到6月中旬就可以育苗了,到7月中旬或7月底就可以抓到外塘去培养,扩大生产面积。”

怎样在有限土地上,开辟出一条高产、高效、绿色的现代农业进步新路?这是文松家庭农场面临的难题,也是整个杭信村产业进步面临的瓶颈制约。

“我们最大的短板就是土地比较狭窄,因此要在‘螺蛳壳里做道场’,划出一整块可以来做高效农业的土地。”在杭信村职业经理人朱之路看来,文松家庭农场的这34个圆桶,不仅盛产着青虾,更孕育着一个集高效生产、科技示范、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乡村产业振兴新希望。

“这个青虾养殖项目紧邻窑大线,一条穿村而过的县道,每天来回的车辆很多、流量很大,一方面可以给大家展示村里的高效生态农业,另一方面可以和农文旅结合,把传统的室外垂钓项目挪到室内,不受季节限制,还能充分利用穿村而过的客流量。”朱之路表示。

信息来源:临平区农业农村局
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