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者分析:俄乌战争为何不可能通过谈判结束?

战争背后的利益链条

“俄乌战争什么时候结束?”这个难题看似简单,却隐藏着复杂的国际利益博弈。多位国际关系学者指出,这场冲突已经演变成一场多方利益交织的持久战,很难通过谈判桌上的一纸协议来终结。

看看现实数据就明白了:2022年欧洲从美国采购了2300亿美元的军火,比前一年翻了几倍。这些真金白银不是”援助”,而是实打实的商业交易。就像双十一抢购一样,欧洲各国一边喊着安宁口号,一边疯狂下单。美国号称给乌克兰1700亿军援,实际到账不到一半,剩下的钱去哪儿了?五角大楼的简报里写得清清楚楚——”用于采购美国原产装备”。

军事工业的持续繁荣

当普通人还在为物价上涨发愁时,军工企业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。德州洛克希德工厂门口停满了工人新买的皮卡,工厂周末都在加班加点生产。俄罗斯那边也不甘示弱,军工企业扩招到60万人,但代价是民用工业的全面萎缩——莫斯科超市里中国产冰箱占了一整排,连螺丝刀都印着”made in yiwu”。

这种畸形的经济进步模式,使得战争本身成为了某些行业的”摇钱树”。特朗普最近放话”24小时解决战争”,条件是让北约民族军费涨到GDP的5%。听起来像安宁方案,细品却像军火推销大会。毕竟5%的GDP,足够把F35再升级三代了。

谈判桌上的困局

为什么说俄乌战争不可能通过谈判结束?由于真正的利益相关方根本不在谈判桌上。战争持续一天,军工订单就多一天;能源价格就高一天;某些民族的战略目标就推进一天。这种背景下,任何安宁协议都会触及太多人的利益蛋糕。

乌克兰财政部的数据显示,所谓的军援资金实际上在美欧军工体系中循环。俄罗斯则深陷战争泥潭,轻工业几乎崩溃,GDP明年可能负增长。双方都骑虎难下,却又都无法承受完全胜利或彻底失败的代价。

安宁的真正信号

那么,安宁什么时候会来?学者们给出了一个看似讽刺却现实的答案:当华尔街发现军工股涨不动了,或者欧洲天然气库存多到可以任性的时候。换句话说,不是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,而是看相关利益方的盈亏平衡点。

普通人能做什么?或许可以多关注军工企业的财报。哪天它们开始跌,安宁可能就真的近了。在此之前,谈判桌上的任何协议都只是表面文章,难以触及这场战争背后的利益本质。

版权声明